民族医药
壮医文化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文化
壮医药制剂、方剂、药方 信息来源:admin

壮医学常用制剂有哪些?

壮医学常用制剂有:烫伤膏,虎杖青,七叶一枝花膏。

①烫伤膏

处方:五眼果树皮5000克,冰片20克,薄荷脑10克,苯甲酸10克。

制法:将五眼果树皮水煎5~6小时,煎取浓缩液2000毫升,用布过滤后再人锅,加人苯甲酸煮开,装瓶,趁热加入冰片和薄荷脑,密封备用。

主治:烧伤,烫伤。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涂3~5次。

虎杖

处方:虎杖5000克,冰片20克,薄荷脑10克,苯甲酸10克。

制法:将虎杖切细,水煎5至6小时,提取浓缩液2000毫升,用布过滤后再人锅,加入苯甲酸煮开,装瓶,趁热加人冰片和薄荷脑,密封备用。

主治:烧伤,烫伤。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涂3至5次。

③七叶一枝花膏

处方:七叶一枝花100克,凡士林500克。

制法;将上药放在玻璃板上混合搅拌均匀装瓶备用。

主治:疔疮,痈疮,体表各种炎症。

用法:外涂或外敷患处。

④复方蛤蟆消炎膏

处方:凡士林500克,大只活蛤蟆5只,鲜穿心莲50克,十大功劳50克,冰片15克。

制法:将蛤蟆打昏和其他3种药放入锅内,用文火将药煎至焦黑,过滤除去药渣,装瓶趁热加人冰片备用。

主治:体表各种炎症及溃疡。

用法:外涂或外敷患处。

壮医学的外用药方

壮医学的外用药方是:外用方具有杀虫止痒、解毒、祛风、排脓、止痛、止血、通龙路、通火路等作用。

外用方具有杀虫止痒、解毒、祛风、排脓、止痛、止血、通龙路、通火路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皮肤湿疼、风疹、丹毒、痈疽、疔疮、疥癣、跌打胖痛、外伤出血等。

①两五三九汤

处方:枫杨树叶、五指风叶、五色梅叶、三角泡叶,九里明、靑桐树叶、小冬青叶、杠板归、毛算盘叶各等量。

功用:祛风止痒,杀虫解毒。

主治:各种皮肤瘙痒症。

用法:水煎外洗。

②枫杨盘叶汤

处方:毛算盘叶、枫杨叶各适量。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漆树过敏,稻田性皮炎。

用法:水煎外洗。

③了哥羊角仙人老虎汤

处方:仙人掌150克,羊角扭250克,了哥王75克,毛老虎50克。

功用: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主治:体癣,疥疮。

用法:将上药切碎,加醋1500毫升,浸泡20天,去渣,外擦患处。

④苦楝桉叶过塘汤

处方:苦楝树皮、大叶桉叶、过塘蛇各适量。

功用:清解热毐,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每日2次。

壮医学的黄病方

壮医学的黄病方是:黄病方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黄病方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病。

①利湿解毒退黄汤

处方:田基黄30克,虎杖15克,无娘藤15克,十大功劳20克,人字草15克,车前草20克,板蓝根30克,金银花15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②三草黄根玉米汤

处方:黄根藤20克,凤尾草20克,马鞭草20克,鬼针草20克,玉米须20克。

功用:请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③葫芦竹节仙鹤汤

处方:葫芦茶30克,竹节黄15克,仙鹤草15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④田基鬼无娘绞股葫芦汤

处方:田基黄1000克,葫芦茶1000克,鬼针草1000克,无娘藤1000克,绞股蓝1000克。

功用:解黄毒,通水道。

主治:慢性黄病。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细、晒干,放人蒸笼蒸1小时,再晒干包装密封备用。每次用20克,开水泡服,每日3次,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壮医学的解瘴毒方

壮医学的解瘴毒方是:解瘴毒方具有解瘴毒的作用;适用于瘴毒症。

解瘴毒方具有解瘴毒的作用;适用于瘴毒症。

①风艾黄皮胆子汤

处方:大风艾10克,黄皮叶10克,紫苏9克,鸭胆子根9克,金丝草6克,大实叶根9克。

功用:祛风邪,解瘴毒。

主治:瘅毒。

用法:水煎服,每周2剂。

②扣马葫芦汤

处方:倒扣草24克,马鞭草15克,葫芦茶10克。

功用:祛风邪,解瘴毒。

主治:瘅毒。

用法:每日1剂,水热分3次服,连服3天。

青蒿一球倒扣汤

处方:一箭球100克,青蒿75克,倒扣草100克。

功用:祛风邪,防瘴毒。

主治:预防瘅毒。

用法: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至1750毫升,供4人1日量,每次20毫升,每曰3次。

④一三马鞭鹅不食汤

处方:三叉苦250克,一箭球150克,马鞭草100克,鹅不食草75克。

功用:祛风邪,防瘅毒。

主治:预防瘴毒。

用法: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至1750毫升,供4人1日量,每次20毫升,每日2次。

壮医学的补养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补养方是:补养方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症。

补养方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症。

①鸡参首乌水莲汤

处方:党参15克,何首乌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鸡血藤15克。

功用:补精血,壮筋骨。

主治:精血不足体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也可制成丸剂服用。

②归参水莲汤

处方:土当归15克,土党参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

功用:补气血。

主治:血气不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③荠菜鸡血汤

处方:鲜荠菜50克,鲜鸡血(1只鸡的血)。

功用: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用法:加适量配料共煮吃,每日1剂,连服10至15天。

壮医学的脉漏方

壮医学的脉漏方是:脉漏方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

脉漏方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

①五月仙鹤莲草汤

处方:五月艾(炒炭)50克,仙鹤草50克,旱莲草30克,一匹绸15克。

功用:通龙路,止脉漏。

主治:血崩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冷服。

血余田七止血方

处方:血余炭3克,田七2克。

功用:止脉漏。

主治:谷道脉漏。

用法:将田七水煎取50毫升水后,冲血余炭服,每日2至3次。

③大叶紫珠方

处方:大叶紫珠叶50克。

功用:止脉漏。

主治:谷道脉漏。

用法:水煎服,毎日1剂。

④扶芳藤方

处方:扶芳藤60克。

功用;止脉漏。

主治:谷道脉漏。

用法;水煎服,每曰1剂。

壮医学的止痛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止痛方是:止痛方具有通火路,止疼痈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痛症。

止痛方具有通火路,止疼痈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痛症。

①救楼两鸡附蛸

处方:救必应15克,海螵蛸100克,两面针8克,玛骨香15克,香财9克,重楼10克,甘草10克。

功用:通火路,止疼痈。

主治:胃部疼痛。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3至5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

②二皮二核小茴汤

处方:荔枝核9克,橘核9克,小茴香4.5克,青皮9克,陈皮6克。

功用:通火路,止疼痛。

主治:疝气痛,睾丸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齿叶泥花草汤

处方:鲜齿叶泥花草〔五月莲)50克,了刁竹25克,赤芍15克,丢了棒20克。

功用:通火路,祛风邪,止疼痛。

主治:腰腿痛,风湿骨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田七两面汤

处方:水田七15克,两面针15克。

功用:通火路,止疼痛。

主治:胃部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壮医学的骨折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骨折方是:骨折方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

骨折方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

①骨折八味散

处方:玉葡萄根皮、叶上花叶、南五味子根、飞龙掌血根皮、大接骨丹根叶、虎杖根、扶芳藤叶、钩藤根皮各适量。

功用:接骨生肌,疏通龙路。

主治:骨折。

用法;混合捣碎,过筛和匀成黄棕色粉末,以本品1份,酒1份,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②骨折止痛酒

处方:四块瓦、矮陀陀、叶上花根、钩藤根、透骨香、南五味子根、川芎、八角枫、土茯苓五加皮、李树根、叶下花、大接骨丹、虎杖、飞龙掌血各适量。

功用:疏通龙路,止痛。

主治:骨折。

用法:第1次加酒1200毫升密闭浸泡5天,每天揽拌1次。第2次加酒1000毫升浸泡10天。第3次加酒1000毫升浸泡15天。然后合并3次酒浸出液,滤过。口服每日3次,每次10至20毫升。

③骨折止血散

处方:飞龙掌血根皮,红榔木白皮,冰片

功用:接骨,止血。

主治:骨折出血。

用法:将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过筛混合,外敷患处。

④骨折消肿汤

处方:败酱草三颗针根、十大功劳根、商陆、透骨香、重楼、野花椒根各30。

功用:清解热毒,疏通龙路。

主治:骨折后肿胀。

用法:水前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⑤接骨方

处方:五加皮叶、假花生、七叶莲叶、透骨消各适量,小鸡或螃蟹1只。

功用:续筋接骨,消肿止痛。

主治:骨折。

用法:将上药与小鸡或螃蟹一起捣烂,加高度米酒调匀外敷伤处(先复位上夹板固定后敷药),每天换药1次。

壮医学的蛇伤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蛇伤方是:蛇伤方具有解蛇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蛇伤方具有解蛇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重楼蛇伤方

处方:七叶一枝花根茎15克,扛板归15克。

功用:清解蛇毒,消肿。

主治: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用法:将七叶一枝花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另用重楼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②江龙半边方

处方:半边莲50克,过江龙50克。

功用: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各种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痈疮肿毒。

用法:共捣烂外敷伤口周围,每日换药3次。

③耳草乌桕方

处方:耳草50克,白乌桕叶100克。

功用:清解热毒,消肿止痛。

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用法;用耳草捣烂敷百会(先用针挑百会出血后再敷)及伤口周围,然后用白乌桕叶水液外洗伤口,每日换药4次。

壮医学的风湿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风湿方是:风湿方具有祛风邪,除湿毒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骨痛诸症。

风湿方具有祛风邪,除湿毒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骨痛诸症。

①极荷二藤汤

处方:半极荷50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牛膝9克,枫树寄生15克,海风藤15克,豆鼓姜15克。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风湿骨痛。

用法:水煎服,每曰1剂,分3次服。

②地灵丢棒汤

处方:地灵苋莲75克,红花青藤茎50克,香艾纳茎叶50克,红鱼眼75克,丢了棒25克。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骨痛,腰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或浸酒服,每次10至20毫升。

③五藤千斤汤

处方:鸡血藤15克,千斤拔20克,小叶买麻藤15克,九龙藤12克,藤杜仲12克,过岗龙藤12克,甘草9克。

功用:通龙路,祛风湿,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骨痛,腰腿痛。

用法:水前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半枫荷

处方:半枫荷茎皮500克,米双酒2500毫升。

功用:祛风邪,除湿毒.止疼痛。

主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用法:将半枫荷切片浸于酒中,10天后过滤即可饮用,每日3次,每次15至30毫升,并可用药酒擦患处。

壮医学的跌打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跌打方是:跌打方具有通龙路,散淤肿,止疼痛的作用。

跌打方具有通龙路,散淤肿,止疼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疼痛,烫火伤等症。

①驳骨方

处方:鲜大驳骨叶、鲜红驳骨叶、鲜泽兰叶、五加皮叶、罗裙带叶、鲜雷公根、鲜透骨消各50克。

功用:疏通龙路,消肿止痛,接骨。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上药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骨折者须对位上夹板固定后敷药。)

②六鲜草方

处方:鲜鹅不食草、鲜红花酢浆草、鲜韭菜头、鲜冬青叶、鲜旱莲草、鲜泽兰叶各等量。

功用:通龙路,散淤血,止疼痛。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扭伤。

用法;上药共捣烂,用酒炒热敷伤处,每日换药1次。

③九里透骨驳骨方

处方:九里香茎叶250克,透骨消500克,胳边菊1500克,大驳骨茎叶1500克。

功用:通龙路,散淤血,止疼痛。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扭伤。

用法:用75%酒精或米双酒浸泡过药面,15天后可用,外擦患处。

壮医学的清解热毒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清解热毒方是:淸解热毒方具有清泄热邪,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作用。

淸解热毒方具有清泄热邪,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作用。适用于热症、疔疮肿毒、虫蛇咬伤、无名肿毒等症。

①救必朱莲草汤

处方:救必应15克,朱砂莲3克,八角莲6克,甘草3克。

功用:清解热毐。

主治:热症,屙泻,肚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制成粉末服,每次3~5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

②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

处方:十大功劳15克,蒲公英15克,鸡骨草20克,十两叶20克,南板蓝根15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穿心一点九甘汤

处方:穿心莲10克,一点红50克,甘草10克,九节茶50克。

功用:清解热毒。

主治:痈疮肿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金山马草汤

处方:金果榄6克,山豆根3克.马鞭草15克,甘草6克。

功用:淸解热毒,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壮医学的尿闭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尿闭方是:尿闭方具有通水道的作用;适用于尿闭之症。

尿闭方具有通水道的作用;适用于尿闭之症。

①风艾青蒿

处方:鲜大风艾300克,鲜青蒿300克。

功用:通水道。

主治:尿闭。

用法:将药捣烂,用薄布包好外敷脐下2至3个小时,并轻轻按摩下腹部。

②蛤蟆方

处方:大蛤蟆1只。

功用:通水道。

主治:尿闭。

用法:用刀破开蛤蟆腹部,趁热外敷脐下2至3个小时,并轻轻按摩下腹部。

壮医学的排石方

壮医学的排石方是:排石方具有通水道,排砂石的作用。

排石方具有通水道,排砂石的作用。适用于水道砂石症。

①车前玉苇通肾汤

处方:玉米须50克,木通15克,石苇15克,肾茶30克,车前草30克。

功用:通水道,排砂石。

主治:水道砂石症。

用法:水煎取药500毫升1次服完,每日1剂。

②透骨滑肾汤

处方:肾茶20克,透骨消30克,滑石30克。

功用:通水道,排砂石。

主治:水道砂石症。

用法:水煎取药500毫升1次服完,每日1剂。

壮医学的止汗方

壮医学的止汗方是:止汗方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

止汗方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多汗之症。

一、芭蕉皮汤

处方:芭蕉树皮200至500克。

功用:敛汗。

主治:小儿盗汗。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

二、千斤黄花汤

处方:千斤拔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党参15克。

功用:补气血,止虚汗。

主治;小儿多汗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壮医学的淋病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淋病方是:淋病方具有解热毒,通水道,止淋痛的作用。

淋病方具有解热毒,通水道,止淋痛的作用。适用于淋病。

①凤尾灯木银肾

处方;凤尾草15克,银花20克,木通6克,灯芯草10克,肾茶15克。

功用:清解热毒,通利水道。

主治: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鬼刺石油一点桉鞋汤

处方:鲜石油菜50克,倒刺草50克,鬼针草50克,一点红50克,大叶桉15克,草鞋根15克。

功用:清热祛湿,通利水道,消肿通淋。

主治:淋病,水肿。

闻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樟柳逐水汤

处方:樟柳头15克,鹰不扑9克,白茅根15克,粟米须15克,龙芽草9克,车前草9克。

功用:淸解热毒,通利水道,消肿通淋。

主治:淋病,水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凤尾金沙肾茶汤

处方:凤尾草20克,肾茶20克,海金沙10克。

功用:解毒通淋。

主治: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壮医学的水肿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水肿方是:水肿方具有通水道,消水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之症。

水肿方具有通水道,消水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之症。

①白大金车吊甘汤

处方:白茅根30克,车前草20克,金钱草30克,大黄6克,甘草10克,石吊兰10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玉白灯木肾茶汤

处方:玉米须10克,白茅根15克,木通6克,灯芯草10克,肾茶15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老君丹方

处方:虎杖10克,老君丹6克,见肿消10克,金钱草20克,车前草15克。

功用:淸解热毒,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

用法:水取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凤尾二莲汤

处方:半边莲15克,半枝莲15克,凤尾草15克。

功用:解热毒,通水道,消水肿。

主治;水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壮医学的定喘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定喘方是:定喘方具有通气道,降气逆的作用;适用于咳喘、哮喘之症。

定喘方具有通气道,降气逆的作用;适用于咳喘、哮喘之症。

①百马一点出林汤

处方:马鞭草20克,不出林15克,一点红30克,百部20克。

功用: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喘。

主治:喘症,咳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虎杖败酱功劳汤

处方:虎杖15克,败酱草20克,十大功劳30克。

功用: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喘。

主治:喘症,咳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③仙桃花汤

处方:七叶一枝花10克,石仙桃15克。

功用: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喘。

主治:哮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④蛤蟆

处方:蛤蟆5只,65度白酒500毫升。

功用:通气道,降气逆。

主治:哮喘。

用法:将活蛤蟆冲洗干净放入宽口瓶内,倒入白酒浸30天后过滤即成蛤蟆酒。每次用10—15毫升浸湿一张卫生纸,再将这张纸包一个鲜鸿蛋,隔水将鸡蛋蒸熟后剥皮吃蛋,每天1个,连吃30个为1疗程。

壮医学的化痰止咳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化痰止咳方是:化痰止咳定喘方具有化痰、祛痰、止咳、减轻或消除咳嗽的作用。

化痰止咳定喘方具有化痰、祛痰、止咳、减轻或消除咳嗽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等症。

①五汁汤

处方:荸荠汁、梨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各等量。

功用:清解热毒,止咳润燥。

主治:气道积热,咽干燥咳。

用法:上药适量凉服或炖温后服,每次适量,每日3次。

②鱼马一点肿节汤

处方:肿节风50克,一点红50克,马鞭草15克,鱼腥草20克。

功用:清解热毒,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发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③功劳百部枇甘汤

处方:百部5000克,十大功劳茎2500克,枇杷叶(去毛)1500克,甘草750克,加水20000毫升,煎至10000奄升,过滤,加适量黄糖再煎沸,取出冷却后装人干净瓶子中备用。

功用:淸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壮医学的伤风方有哪些?

壮医学的伤风方是:伤风方具有祛除风邪,畅通气道的作用。

伤风方具有祛除风邪,畅通气道的作用。适用于伤风之症。

①山芝枇把大鱼百草汤

处方:山芝麻15克,枇杷叶15克(去毛),大叶桉20克,鱼腥草20克,百部9克,甘草6克。

功用:疏风扶邪。

主治:伤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哥王甘草汤

处方:了哥王(去皮)100克,甘草10克。

功用:疏风祛邪,畅通气道。

主治:伤风。

用法:水煎30至60分钟,每次服10至15毫升,每日3次。

③黄皮公根冰糖汤

处方:黄皮叶10克,山芝麻50克,雷公根50克,甘草6克,冰糖草10克。

功用:疏风祛邪。

主治:伤风

用法:水煎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壮医学的驱虫方

壮医学的驱虫方是:驱虫方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

驱虫方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

①苦楝根皮汤

处方:苦楝根皮干品3至9克,鲜品10~20克。

功用:驱除谷道寄生虫。

主治:蛔虫、钩虫。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次,小儿酌减量。

②瓜子生食饮

处方:南瓜子9至50克。

功用:杀绦虫,灭血吸虫。

主治:绦虫、血吸虫。

用法:生食南瓜子,每次9~50克,每日2次。

③贯众龙芽汤

处方:贯众6~12克,龙芽草20克。

功用:清解热毒,杀虫。

主治:钩虫、蛔虫。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壮医学的止呕方

壮医学的止呕方是:止呕方具有温暖谷道,止呕吐的作用;适用于谷道受寒呕吐之症。

止呕方具有温暖谷道,止呕吐的作用;适用于谷道受寒呕吐之症。

一、温中汤

处方:胡椒10克,绿豆10克(炒),葫芦茶20克。

功用:温暖谷道,散寒止呕。

主治:谷道受寒呕吐。

用法:研粉末,每次6克,开水送服,每日2次。

二、胡椒绿豆猪肚汤

处方:胡椒15克,猪肚1个,绿豆10克。

功用:温暖谷道,散寒止呕。

主治:谷道受寒呕吐。

用法:将胡椒、绿豆研成粉放人猪肚内,头尾用线扎紫,煮汤服,每日3次。

三、处方:山柰10克,白胡椒5克。

功用:温暖谷道,散寒止呕。

主治:谷道受寒呕吐。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1克,调粥吃,每日3次。

壮医学的通便方剂

壮医学的通便方剂是:通便方能消除肠内宿食,使燥屎从大便中排出;适用于大便难结,腹部胀满之症。

通便方能消除肠内宿食,使燥屎从大便中排出;适用于大便难结,腹部胀满之症。

①红碧藤菜

处方:红薯藤嫩芽500克。

功用:通利大便。

主治:大便难结。

用法:每日500克,分2次煮熟当菜吃。

芦荟茶油

处方:鲜芦荟叶20至30克,茶油10毫升。

功用:滑谷道,通大便。

主治:大便难结。

用法:将芦荟磨烂,调茶油内服,每日1剂。

③蜜糖饮

处方:蜂蜜50毫升。

功用:润谷道,通大便。

主治:大便难结。

用法:将蜂蜜冲开水500毫升1次服,每日1至2次。

壮医药汤剂的用法用则

壮医药汤剂的用法用则是:煎药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剂型,其煎服法如下:

煎药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金石、甲壳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气味芳香的药物不宜久煎,可后下或冲服;胶类药物待其他药煎好,去渣后加人溶化;贵重药物则宜研末冲服;贵重而又难于煎出味的药物则宜另煎或磨水冲服;新鲜药物可捣汁冲服;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必须先煎,然后再入他药同煎;粉状及有毛的药物,必须包煎,以免剌激咽喉;果仁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泥沙多的药物,可先煎汤滤清取水再煎其他药。

服药方法:一般是1剂分为2次或3次服,对于急病、重病者,则1次顿服。一般1日1剂,分头煎二煎,如果病情严重,亦可1日2剂以加强疗效。汤剂一般宜温艰,治伤风药更要热服,使其出汗。有时需要冷服,如对热甚烦躁者。而剧烈呕吐时则宜少量频饮冷服。

壮医学方剂的剂型有哪些?

壮医学方剂的剂型是:草药方剂包括汤、丸、散、膏、丹、酒、露、锭、条、线、洗、熏、坐、导剂等10余种,其中最常用的剂型为汤、丸、散、膏、丹、酒等几种。

草药方剂包括汤、丸、散、膏、丹、酒、露、锭、条、线、洗、熏、坐、导剂等10余种,其中最常用的剂型为汤、丸、散、膏、丹、酒等几种。

汤剂:将药物用水放成汤液,去渣分次饮服,叫做汤剂。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较强、处方时便于灵活加减,适应于各种病情。在各种剂型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对于复杂而变化的病证,用汤剂为宜。

丸剂:将药物研细,用水泛、蜜炼、面糊或米糊为丸。丸剂剂量小且吸收慢,故宜久服缓治,适用于长期慢性疾患。但也有峻烈药品,为使其缓缓吸收而采用丸剂,对于一些芳香不宜久煎者,可做成丸剂。

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叫散剂,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散剂可用开水调服或酒调用等,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作用而定。外用散剂是将药末撒于患处。

膏剂:将药物煎煮取汁去渣,再用微火浓缩成膏,即为膏剂,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膏剂一般加冰糖或蜂蜜,煎熬而成,可长期服用。滋补药多制成膏剂,适用于慢性疾病。外用膏剂有膏药和油膏两种。

丹剂:凡通过提炼或精制的丸或散,叫做丹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

酒剂:将药物浸人酒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隔汤煎煮,然后去渣饮酒。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药露:多用新鲜药物蒸馏而成。气味芳香,清洁无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饮料,夏季尤为常用。

锭剂: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用粘性浆液和匀制成锭剂,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涂敷患处。如制成饼状,则称为饼剂。

条剂:将药末粘于线条之上或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用以插入疮口、蚀腐处拔脓。

线剂将丝线或棉线或苎麻线放于药液中浸泡,用以点灸穴位治疗各科疾病,或结扎疮管或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

洗剂:用药煎汤,浸洗全身或局部。

熏剂:用药物烧烟熏患处或全身。

坐药用药物制成丸剂,或用线棉包裹药末,纳入阴道内,以治疗白带或阴痒等症。

导剂:用易于溶解的药物制成锭剂,纳人肛门内,取其溶解后滑润肠道,使干燥的异便易于排出。

壮医学常用方剂的概述

壮医学常用方剂的概述是:方剂的组成是有一定原则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上必须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环境气候的不同,适当地予以加减应用。

1.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的组成是有一定原则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上必须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环境气候的不同,适当地予以加减应用。

药味的加减变化:方剂常因药味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应用范围,这是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而加减变化的方法。如果方剂中增加或减少1至2味药,适应症就会有所不同。

药味的配合变化:方剂在主要药物配合变化后,往往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药物的用量变化:一个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如果有了变化,它的作用重心也会随之不同,方剂作用的主次位置也就相互转化,适用范围也就有所区别。

2.剂型的更换变化

应用不同剂犹治疗疾病,主要根据病症的需要而定。一般说来,凡病情较急者多使用汤剂,病情缓慢者多采用丸剂。

壮医学的伤科用药有哪些?

壮医学的伤科用药是:散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消淤肿,止疼痛。

大驳骨

别名:大驳骨消,黑叶爵床,大节木,大接骨。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大驳骨的全株。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水沟边、坡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林下湿润地,常栽培作绿篱。分布于广西、广东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哂干备用。

性能:辛、微酸,平。散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消淤肿,止疼痛。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腰脚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20至5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应用举例:

①骨折:大驳骨、小驳骨、醉浆草、两面针根各50克,捣烂,加黄酒少许,骨折复位后外敷患处,上夹板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②腰睡痛:大驳骨、小驳骨、了刁竹、赤芍红花各15克,浸酒1000毫升外搽患处。

大罗伞

别名:三台红花,大常山,山利桐,三百棒,山枇杷,火山麻,三台花。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三对节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于广西各地区及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性能:苦、辛,凉。接骨止痛,祛邪截疟,淸解热毒,补虚益损。

主治:骨折,跌打肿痛,风湿骨痛,瘴毒,无名肿毒,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或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应用举例:

①骨折:本品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跌打肿痛:本品适量,水煎外洗。

壮医学的皮肤科用药有哪些?

壮医学的皮肤科用药是:清热除湿,解毒止咳。

三角

别名:三角藤,包袱草,倒地铃,炮卜草,金丝苦。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小果倒地铃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树边及丘陵地区小树丛林中。主要分布于广西梧州、玉林、南宁、河池地区。

采集加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清热除湿,解毒止咳。

主治:湿疹,小儿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应用举例:湿疹:三角泡、五倍子黄柏苦参各30克,水煎外洗,每日2次。

五色梅

别名:龙船花,臭金风,如意花,昏花,土红花,臭牡丹,杀虫花,臭冷花,臭草,五色花,五雷箭,穿墙风,马缨丹,蛇牙风。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

生境分布:生于村落旁。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南宁、梧州、河池地区等,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全年皆可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解毒消肿,祛风止痒。

主治:痈肿,疥疮,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15~30克,水煎服,或捣汁冲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应用举例

①毒核:五色梅捣烂,取自然汁,用双蒸酒冲服,又将叶捣烂,加红糖、冰片少许,敷于核上,不时转换。

②湿疹:本品鲜叶捣烂,擦患处,然后以渣敷之。

③伤风:五色叶30克,山芝麻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壮医学五官科用药有哪些?

壮医学五官科用药是:退翳明目,清热毒,通水道,通淋浊。

小笔筒草

别名:纤弱木贼,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节节草,斗眼草,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

来源:为木贼科植物笔筒草的全草或根。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沟边、沙壤或粘土上半阴湿的地方。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盛产于广西。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甘、嫩苦,凉。退翳明目,清热毒,通水道,通淋浊。

主治:眼睛红肿痛,翳膜胬肉,黄病,淋病。

用法用量:内服:30~6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

①眼睛红肿痛:本品30克,菊花、青葙子、银花各15克,杞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翳膜胬肉:本品30克,夏枯草、蜜蒙花各15克,水煎服,毎日1剂。

③黄病:本品鲜草30至60克,或干草30克,煎水当茶饮。

山竹子

来源:为藤科植物多花山竹子的树或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丘陵阔叶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

采集加工:树皮:全年可采,除去粗皮。果实:冬季采收。皮、果明干备用。

性能:酸、涩、微苦,冻。解毒止痛。

主治:牙疳,口疮,舌糜,烧伤,烫伤,痈疮。

用法用量:内服:3至6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漱口,或捣烂敷患处,或研末撒患处。

应用举例:

①牙疳,口疮,舌糜:本品适量,煎水漱口,每日3—4次。

②痈疮溃烂:本品适量,研末撒患处,或用果油涂患处。

壮医学的妇科用药有哪些?

壮医学的妇科用药是:健脾胃,通水道,下乳。

五加皮

别名:五指牛奶,南芪,土黄芪五指毛桃根。

来源: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谷、路旁的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广西,以龙州、桂平为多。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能:辛、甘,温。健脾胃,通水道,下乳。

主治:水肿,白带,产后无乳。

用法用量:内服:15~6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

①产后无乳:本品60克,炖猪脚服。

②白带过多:本品30克,一匹绸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罗伞

别名:山血丹,山狮子,血党,活血胎,腺点紫金牛,斑叶朱砂根,小凉伞,珍珠盖凉伞。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小罗伞的根或全株。

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下或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罗城、柳江、岑溪、北流及广东。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辛、甘、苦,温。通龙路,调月经,祛风邪,除湿毒。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经闭,痛经,产后痛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

①经闭:小罗伞、路路通王不留行各15克,香附6克,每日1剂,水前服。

②产后痛风:小罗伞、大风艾、鸡血藤、大风藤各30克,水煎洗浴,每日1次。

石栗子

别名:海胡桃,黑桐油,烛果树,油果。

来源:为大戟科植杨石栗的种子。

生境分布: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广西靖西、南宁、桂平、容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季果热时采收,取出种子晒干。

性能:甘,寒,有小毒。清热毒,通龙路,通经血。

主冶:淤热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煅存性为末,每日5~7个,分3次。

注意:孕妇禁服。

应用举例:淤热闭经:每日用本品5至7个,水煎服或煅为末分3次服。

壮医学的外用药有哪些?

壮医学的外用药是:清热除淤血,通龙路。

一柱香

别名:臭假耳草。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一柱香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广西、贵州等地。

采集加工:夏、秋釆收,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能:辛,凉。清热除淤血,通龙路。

主治:无名肿毒,眼红肿。

用法用量:外用:30克,捣敷患处,或煎水熏患眼。

应用举例:

①无名肿毒:本品适量,捣绒敷患处。

②眼红肿:本品30克,煎水熏患眼。

三钱三

别名:博落回,滚地龙,落回,号筒草。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带根全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边、路边、林边。主要分布于广西三江、龙胜、资源、全州、兴安、富州、昭平、苍梧、岑溪、平南。

采集加工:播种当年采收,第一年在8月,用镰刀将地上部分割下。第二年可采收2次,分别于7月、9月各采收1次,采下后晒干备用。

性能:辛、苦,温,有大毒。消肿泄火,杀虫止痒。

主治:蛇头疔,乳蛾,臁疮,烧伤,阴痒,白秀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洗或研末调敷患处。

应用举例:

①臁疮或皮肤溃疡:三钱三适量捣烂,加麻油适量调敷患处。

②恶疮、指疔:三钱三,百丈青,鸡屎灰适量捣敷患处。

③烫伤:三钱三适量研末,用棉花子油调涂患处。

壮医的调气药有哪些?

壮医的调气药是:行气止痛,活血除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软坚散结。

九里香

别名:千里香,满山香,五里香,水万年青,七里香,过山香,千只眼。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的枝叶。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亦有栽培。分布于广西宁明、那坡、隆林、凌云、乐业、南丹、都安、鹿赛、阳朔、灵川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性能:辛、苦,温。行气止痛,活血除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软坚散结。

主治:腹部气痛,风寒湿解,跌打损伤,皮肤红肿,疥疮,皮肤瘙痒,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9至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应用举例:

①腹痛;本品适量,捣碎,浸酒服。

②湿疹:本品鲜枝叶适量,水煎,擦洗患处。

山橙

别名:屈头鸡,山大哥,马聪藤,铜锣锤。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山橙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主要分布于广西防城、上思,广东、贵州等地亦有分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苦、甘,平。行气止痛,除湿毒,杀虫疥。

主治:腹部气痛,打嗝,疝气,瘰疬,湿癣,疥癞。

用法用量:内服:6至9克,水煎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应用举例:

①小肠疝气:本品9克,和瘦猪肉适量煎汤服。

②腹部气痛;本品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石葫芦

别名:石柑子,石蒲藤,巴岩香,青蒲声茶。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藤桔的草根。

生境分布:生在阴暗湿润的地方,其气根生长在地石上或树上。主要分布于广西各地区。

采集加工:3~4月或9~10月釆收,晒干备用。

性能:苦、辛,微温。理气止痛,畅通谷道,祛凤邪,除湿毒,清热解毒。

主治:心口痛,疝气,脚气,小儿食滞谷道或疳积,风湿骨痛,肢体麻木,耳疮。

用法用量:内服:15—3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小儿食滞谷道成疳:石葫芦、桐寄生适量,蒸猪肝或鸡肝适量服。

壮医的补虚药有哪些?

壮医的补虚药是:润肺止咳,健脾补虚,淸热敛汗,调经止带。

人参

别名:波世兰,红芍药,申时花,煮饭花。

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的根。

生境分布:常栽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处。主要分布于广西武鸣、马山、田阳、南丹、灵川、灌阳、贺州、博白,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8—9月采,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刮去表皮,蒸熟晒干备用。

性能:甘,平。润肺止咳,健脾补虚,淸热敛汗,调经止带。

主治:肺痨、燥热咳嗽,脾虚劳倦,拉肚子,眩晕,潮热,寝汗,多汗,月经不调,白带多。

用法用量:内服;30至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应用举例:

①病后体虚,小儿遗尿:土人参15至50克,水煎服,每日3次。

②肺燥咳嫩:土人参根9~15克,冰糖100克煎服或研粉,炼蜜为丸股,每曰3次。

③乳汁稀少:土人参汤或鲜叶加油炒熟当菜吃。

沙参
别名:金钱豹,奶参,土羊乳,白羊参,对月参,柴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金钱豹的根。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的向阳坡地上。主要分布于广西隆林、凌云、田东、南丹、融水、昭平。

采集加工:秋季挖取根部,洗净,除去须根,晒干备用。

性能:甘、微苦,温。温胃健脾,补肺止咳,下乳敛尿。

主治:拉肚子,小儿疳积,虚劳内伤,肺虚咳嗽,乳汁少,小儿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10至3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

①拉肚子:本品20克,扁豆20克,厚朴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肺虚咳嗽:本品30克,百部20克,枇杷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壮医的清解热毒药有哪些?

壮医的清解热毒药是:清解热毒,祛风毒,止痉挛,消淤肿。

丁癸草

别名:人字草,苦地枕,铺地锦,铺地草,金线吊蛤蟆。

来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地上。分布于广西钦州、武鸣、宾阳、贵港、博白、陆川、北流、岑溪、贺州等地,广东、云南、四川、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能:甘,凉。清解热毒,祛风毒,止痉挛,消淤肿。

主治:疔疮,乳痛,痢疾,拉肚子,黄病,小儿疳积,蛇伤,眼晴肿痛,高热抽筋,伤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9至30克(鲜者60至90克)水煎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应用举例:

①乳痈:本品干品30至60克,鲮鱼1条(约100克重),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

竹叶青蛇咬伤:鲜丁癸草120克,捣烂饮汁,渣外敷。

③黄病:丁癸草15克,生鱼1条,水煎服,每日1次。

④痔疮:丁癸草120克,银花120克,苦楝皮120克,水煎乘热坐熏肛门,待水温后,即坐于药水中浸洗约半小时,每日1~2次。

三叉苦

别名:三叉虎,三丫苦,三丫虎,三枝枪,斑鸠花,三孖苦,小黄散,消黄散。

来源:为芸香料植物三丫苦的叶。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边、林下。分布于广西各地区。

采集加工:随时可采,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能:苦,寒。解热毒,祛风邪,除湿毒。

主治:咽喉肿痛,黄病,疮疡种毒,虫蛇咬伤,风湿骨痛,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根10至50克,叶9至12克,水热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煎水洗。

应用举例:

①黄疸型肝炎:三叉苦15克,虎杖20克,鸡骨草20克,水热服,每日3次。

②肺热咳嗽:三叉苦根50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③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三叉苦根10至50克,千斤拔30克,鸡血藤20克,了刁竹20克,水煎服,每日3次。可单用三叉苦根50克,炖猪脚服治坐骨神经痛。

④皮肤湿疹,外伤感染:三叉苦、千里光、六耳陵各15克,土荆芥10克,研粉过筛,加适量米酒调成糊状,再加适量凡士林调匀,涂于患处。

壮医的解毒药

壮医的解毒药是:曼陀罗、飞扬草、相思豆、苦参、白雪花、大茶药中毒,痈疮,疔毒,麻疹,痘疹,皮肤血热。

土银花叶

别名:山银花叶。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山银花的叶。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主产于广西防城、上思、横县、博白、陆川、北流,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甘,寒。清解热毒。

主治:曼陀罗、飞扬草、相思豆、苦参、白雪花、大茶药中毒,痈疮,疔毒,麻疹,痘疹,皮肤血热。

用法用量:内服;60至10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洗。

应用举例:曼陀罗中毒:本品100克,水煎取汁顿服。

小叶金花车

别名:石孔雀尾,仙鸡尾,金粉蕨,人头草,金花草,火汤蕨,线鸡尾草黑蕨。

来源于: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的全草。

生境分布:多生于老屋旁、路边、沟边阴湿石上。主产于广西罗城、陆川等地,广东、山西、台湾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解毒消肿,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主治:野山薯、木薯、砷中毒,狂犬咬伤,疔疮湿热泻痢,黄病,外伤肿痛,脉漏,伤风热。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鲜品30至18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应用举例:狂犬咬伤:鲜小叶金花草根150至180克,置铜锅内,水煎,空腹时服。忌食酸辣,并避嘈杂声。

壮医的方药

壮医的方药是:壮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繁多,山地广阔,矿藏十分丰富,因此,是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壮医方药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知识,壮医的方药,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其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单方、复方、验方、秘方,千百年来在壮族地区被用做主要的医疗药方,为一代代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广大壮族人民尤其是镝远的缺医少药的地区或山区的壮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壮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繁多,山地广阔,矿藏十分丰富,因此,是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哪些植物、动物、矿物能治病,并逐渐积累经验,通过代代相传流传了下来。据统计现已发掘的常用壮药有2000余种。

壮医方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壮族地区就出产了大量的药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就开始出现有关壮药的文字记载,包括许多动物药、植物药及矿物药。有些壮药因疗效确切而被传人中原为汉人所用,成为今日的中草药。在《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365味药物中,就有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薏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该书中记载的125味“下药”中,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一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毒药和鲜毒药的广泛应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岭南地区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大部分成了中医的常用药,并且沿用至今。此外,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运用表明壮药的开发利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至今有许多名贵和常用的中药来源于壮药,如田七、薏苡仁、蛤蚧罗汉果金银花、铁冬青等。就田七而言,据资料记载:田七又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中于田州一带,故名田七。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道田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却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草钢目》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并详述了田七的性味、主治及应用,其治疗内外损伤、淤血停留等病证乃是壮族人民最早应用的。除了历代本草著作对壮药有所记载外,广西史籍也载有壮族地区出产的药物及壮医用药经验。从清代广西和云南地方志记载的药物证实,壮医对药物形态、产地、生长环境、功效、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中毒、痧症、瘴气、风、蛊、杂病等疾病的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毒药及解毒药的使用和制作也有独到之处。并善于使用动物药及矿物药,善于炮制药酒、烹制药膳。壮医用药多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简便廉验,就地取材,或自种或自采,并自己加工炮制,因此掌握较为全面的药物学知识。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广西就已经开展了中草药的调査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74年5月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收载了广西常用的民族药、中草药1000多种。1978至1979年广西开展民族药普查工作,编写了《广西民族药简编》,收载民族药1021种,其中壮族民间常用药600多种。广西药用擅物园编的《药用植物名录》和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编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收录的药用植物达3623种,其中包括大量的壮药。广西中医学院林吕何副教授编著的《广西药用动物》收载动物药125种。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据1987年的普查,仅广西境内的中草药就达4623种。此外,广西各地、县尚编有不少区域性的医药小册子,记载当地应用并行之有效的民间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民族药研究室,其研究成杲已编成《实用壮药学》及《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了民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秘方6000多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

总之,壮医方药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对药物的识别、采集加工、功用、用法、药物的鉴别、组方原则等,均有阐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及临床,大大地丰富了中药学的知识,为各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壮医的经筋综合疗法

壮医的经筋综合疗法是:壮医经筋综合疗法是在发掘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壮族民间医疗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査灶”诊病和“消灶”治疗疾病的一种医术。

壮医经筋综合疗法是在发掘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壮族民间医疗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査灶”诊病和“消灶”治疗疾病的一种医术。

经筋査灶方法:采用手触诊察法,即适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作为探査工具,对按査部位作各种手法检査,结合“正与异”感觉的对比方法和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为诊断提供依据。常见经筋“病灶”高发区点有:肌筋的起始点及附着终点、肌筋的交会点、肌筋的力学受力点及骨缝沟、线和骨粗隆等。

经筋消灶方法:经筋消灶方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从而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常用的消灶方法有手法消灶、针刺消灶、火罐消灶等。

壮医学的按摩疗法

壮医学的按摩疗法是:壮医按摩疗法又叫“推拿疗法”、是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病人皮肤、肌肉上按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壮医按摩疗法又叫“推拿疗法”、是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病人皮肤、肌肉上按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按摩手法有:①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病者身上适当部位进行按压,适用于全身部位。②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病者身上由内向外、由上至下、由轻至重慢慢按摩,适用于四肢关节、头胸及腰背部。③推法:即用手或手掌向前、后、左、右用力推动,常用拳推、掌推、指推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平推、直推和侧推,一般胸腹部病变用本推法。

壮医学的接骨术

壮医学的接骨术是:壮医接骨术的原则是:整复、固定、敷药、功能锻炼、预防合并症等。

壮医接骨术的原则是:整复、固定、敷药、功能锻炼、预防合并症等。在整复前,先询患者如何受伤,以确定有无骨折、脱臼。若有骨折,先以消炎药水(大榕树、小榕树、苦丁茶、金银花、爬山虎、路边青叶煎煮液)外洗患处,再行正骨术。其法是先以金银花、闹洋花、小榕树煎水外洗或以天南星、雷公藤捣烂加童尿外擦,达到局部麻醉后,再行整复固定,并外敷草药。常用接骨草药有大罗伞、小罗伞、小接骨、常山、鬼画符、铺地稔、苦叶、姜黄救必应骨碎补两面针土鳖虫,加小鸡捣烂外敷,15天为1个疗程、待肿消后,改用接筋续骨、补益肝肾药内服以加强疗效,同时可结合病情进行功能锻炼。

壮医学的点穴疗法

壮医学的点穴疗法是: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施法时可配合药酒,边搽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点压相结合。点压的穴位依病情而定,点压的强度以穴位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宜。该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龙路火路,调和“嘘”、“勒”,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扶正祛毒等作用。主要用于陈旧性内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落枕等病症。

壮医学的敷贴疗法

壮医学的敷贴疗法是:壮医敷贴疗法是将壮药贴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刺激,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壮医敷贴疗法是将壮药贴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刺激,调节人体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常用的敷贴疗法有草药外敷法、穴位贴药法、药膏药散外敷法等。敷贴疗法选用的药物和部位(穴位)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壮医学的药罐疗法

壮医学的药罐疗法是:壮医药罐疗法,是用杉树或苦栋树枝一截,锯成直径3至4厘米、长8至9厘米,并在中间打一12毫米的小孔,孔内装一条长42至45厘米的竹柄,然后用适量棉花放人药罐粉5~10克,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即成一个药锤。

壮医药罐疗法,是用杉树或苦栋树枝一截,锯成直径3至4厘米、长8至9厘米,并在中间打一12毫米的小孔,孔内装一条长42至45厘米的竹柄,然后用适量棉花放人药罐粉5~10克,用布包在锤子的一端扎紧即成一个药锤。药罐粉用水泽兰九里香、大风艾、七叶莲、九龙川、两面针研粉后和少量冰片樟脑配制而成。使用时用药键直接捶打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其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主治风湿性腰腿痛、肩周炎等。

壮医学的药物熏洗疗法

壮医学的药物熏洗疗法是: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本法的适应症很广,对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症等,壮医常以多种壮药、草药组合煎水洗浴熏蒸外用药禁忌相对较少,取其药多而力宏,运行气血,辟秽除病。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常用药物:本法常用药物依不同病情而定,对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陈旧性外伤,可选用透骨散、海桐皮、香樟草、两面针、柚子叶、柑果叶、大罗伞、小罗伞、宽筋藤等等。对感冒,可用防风荆芥、贯众叶、桂枝、菊花、草河车。急性湿疹可用荆芥、防风、生石膏苦参苍术、牛子、生地、蝉衣、生甘草。关节扭伤可用透骨草、丹参红花天南星、川牛七、苏木、灵仙、川芎、黄酒。

操作:取药适量,加水适量,水煎,趁水温较高有蒸气时熏蒸局部或全身,待水温下降到能耐受后再行沐浴。


壮医学的药物熏蒸疗法

壮医学的药物熏蒸疗法是:壮医药物熏蒸疗法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壮医药物熏蒸疗法是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气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烟火熏法常用青蒿、五月艾、五指风、干黄牛粪、硫磺等晒干后混合搞成粗粉,置于空桶或地穴中燃烧,使之冒浓烟及热气熏供患处。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毒引起的足银痛。蒸熏所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选用。如风寒感冒,取生姜葱白、柳树枝、桂枝、荆芥各等量,共煎场熏蒸头面或全身,得法而解。

壮医的病因病机论

壮医的病因病机论是: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麻败产生瘅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

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麻败产生瘅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无怪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无数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査,壮医认识和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邪毒、毒物进人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中毒后邪毒阻滞通道或损耗正气至虚极衰竭,都会导致死亡。陏巣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岭南俚人(壮族先民)使用的五种毒药: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也记载了岭南俚人防治沙风毒、瘴毒和箭毒、蛇毒的经验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苏敬《新修本草》收栽了两种壮族地区着名的解毒药一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些记载都可佐证壮族先民对因毒致病及其治疗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可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壮医的病因论一毒虚论。

壮医认为,所谓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和标志的。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是缓慢起毒性作用;有的为有形之毒,有的为无形之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则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毒之所以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损伤正气,两者争斗,正不胜邪,则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以及人体对毒的抗争程度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成为壮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虚既是致病的原因,同时也是病态的反映。作为致病的两大因素之一,虚本身可以表现出软弱无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等临床症状甚至衰竭死亡。而且因为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特别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临床症状。虚的原因,壮医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察陚不足,父母赢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人不足而致虚。总之,毒和虚使人体失去常度而表现为病态。如果这种病态得到适当的治疗,或人体的自我防卫、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战胜邪毒,则人体常度逐步恢夏而疾病趋于好转痊愈。否则终因三气不能同步,导致人体气说、气竭而死亡。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是:“巧坞乱”或“巧坞坏”就会指挥失灵、失误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使三气不能同步而引发全身性的疾病甚至死亡。

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都称之为脏腑,没有很明确的“脏”和“腑”的区分观念。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梢神活动的意思。如精神病出现精神症状,壮医统称为“玛乱”或“坞乱”、即总指挥部功能紊乱的意思。壮语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的意思。称肺为“咪体”、肝为“咪叠”,胆为“咪背、肾为“咪头”,胰为“咪曼”,脾为“咪隆”(意译为被遗忘的器官),胃为“味胴”、肠为“咪虽”,膀胱为“咪小肚”,妇女胞宫为“咪花肠”、这些内脏各有自己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没有什么表里之分。当内脏实体受损伤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功能失调时,就会引起疾病。由于壮医没有五行配五脏的理论,因此认为脏腑疾病也没有什么必然的生克传变模式。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主要是通过人体内的谷道、水道和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的制化协调作用来实现的。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知道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其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之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脏腑在肝胆胰。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谷道排出粪便,水道主要排出汗、尿。水道的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枢纽脏腑为肺。三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壮医认为人体的生殖繁殖机能,也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形成的。男精为阳精,女精为阴精。男精产生于“咪麻”,女精产生于“花肠”。人体顺应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到一定年龄就会具有产生繁衍后代的“精”的能力。两精相搏,形成胚胎,然后在胞宫内发育成人。人生易老天难老,但天地授予人以繁衍后代的能力,故人类能与天地并存并保持“三气同步”。

壮医将人的精神活动,语言及思考能力,归结为“巧坞”的功能。故凡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治疗上都要着眼于调整“巧坞”的机能。“巧坞”为上部天,位高权重,全身骨肉气血,内脏器官都要接受“巧坞”的指挥,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总指挥部。“巧坞乱”或“巧坞坏”就会指挥失灵、失误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使三气不能同步而引发全身性的疾病甚至死亡。

壮医药的发展

壮医药的发展是:壮医的基础理论将进一步得到整理提髙,成为独具一格的相对完整、系统的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民族传统医药理论。

1.壮医的基础理论将进一步得到整理提髙,成为独具一格的相对完整、系统的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民族传统医药理论。

2.壮医的许多独特而有效的诊疗技法,通过科学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化以后,将得到推广应用,造福于各民族人民群众。其中的一些诊疗技法,可能为中西医所接受,并走向世界。

3.壮医药的大量验方秘方,通过实验研究和广泛组织临床验证,将会有部分成为新药或新制剂,为我国的新药研制打开新路,并出现全新的壮药制药厂,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壮医药与中西医药及各兄弟民族传统医药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壮医药自身的发展。

5.壮医药的教育传授方式,将由过去的师徒授受、口耳相传方式,逐步转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级壮医。专业壮医药人员将会较快增多。

6.壮医药的医、教、研机构将会逐步扩大和充实。壮医各科著作将陆续问世。

7.田七、肉桂、绞股蓝、蛤蚧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药材,将得到全面、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

8.壮医药与傣医药、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民族医药通过适当的方式联合起来,以联合促开发,共建大西南民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实现科研、工业、贸易一体化,争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壮医的起源与发展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壮医药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其针型与《内经》中的九针之首(chan)最为相似,二者又与砭石最为相近。“九针”已是金属医疗工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可知在汉族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体质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厘米,锋锐利。经考证认为是二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对“微针”描述是一致的。广西“微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范围内唯一见诸报道的、年代最早的“微针”。它为研究壮医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事实说明: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

对壮族聚居的左、右江地区的古代大型岩壁画-花山岩壁画的考察表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已经广泛应用气功导引、引舞疗疾的防治方法。在宁明县的一处面积约6干平方米的岩壁画上,绘制了1370多个人像。这些人像正面的多为两手上举,肘部弯曲成90°~110°。半蹲状,两膝关节亦弯成 90°~110°。侧身的人像多排列成行,两腿向后弯曲,两手向上伸张。可以说,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图,都是一种典型的舞蹈动作或功夫动作形象,且似有首领示教。人们对于这些舞蹈动作间接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然可以作出种种猜测和分析,但决不能忽视它的直接效果——却病强身,特别是对腰、膝、肩、肘关节肌闪的锻炼,是显然而且肯定的,岩画所用的赭红色颜料经鉴定主要为氧化铁。专家们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花山岩壁画基本上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此外,在壮族地区出土的铜鼓饰纹上,也有大量的舞蹈气功的图案。

先秦时期壮医除了针刺疗疾、舞蹈导引、按矫治病方法外,对药物也已有所认识,并积累了一些临床知识。如知道用蒿苏(即紫苏)煮螺蚌以解毒去腥;佩带某些草木母根以防病治病;某些草药内服可以减轻疲劳;某些植物有大毒不可内服,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时的壮医药还处于萌芽和草创阶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